最新消息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三季 ep.08 | ft.林鼎鈞 JCI
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:林鼎鈞總會長。身為聯合國合作夥伴,帶領全台青年透過SDGs改變社會。期待年輕人以十大傑出青年為榜樣,不斷學習、精進,逐漸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《Cue十傑》第三季 ep.06 | ft.許景翔
第52屆十大傑出青年:許景翔董事長,創辦優勝新能源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。研發出環保無毒剝金術,讓電子垃圾變成另一種價值,落實循環經濟。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三季 ep.07 | ft.方子維
少年阿公:方子維,一位返鄉務農的青農,透過創新思考將菜市場重新定義,讓菜市場成為文化、技藝的匯流點。配合食農教育、文化導覽的永續概念,為宜蘭地方創生的一股新能量。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三季 ep.06 | ft.徐貴新
國際青年星拾力協會(IYIPA)理事長:徐貴新,曾獲得環境保護專業獎章的殊榮,號稱環保諾貝爾獎。長期致力於水環境教育、環保行動、生態旅遊領域,對於目前台灣在環境議題上的行動,有什麼想和大家分享呢?
《Cue十傑》第三季 ep.05 | ft.張清風
第31屆十大傑出青年:張清風,前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。台灣四周環海,期待透過教育讓學生對海洋能創造的無限可能,有更深入的探索。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三季 ep.05 | ft.侯家楷
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社會創新專案負責人:侯家楷,是如今台灣在推動ESG、永續發展、社會創新甚至地方創生上,一股全新的青年力量。
《Cue十傑》第三季 ep.04 | ft.劉峻誠
第58屆十大傑出青年:劉峻誠,創立耐能智慧股份有限公司Kneron。致力於開發與製作AI晶片,實施終端AI。並研發AI教材,讓教育能跟上趨勢。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三季 ep.04 | ft.常宜安
雙語科學雲發起人:常宜安,與夥伴共同建立科學結合英語的教案,期待透過共享資源的方式,為教育現場的老師甚至家長們,提供不一樣的教材。同時為政府提場的2030雙語政策、雙語國家目標,盡一份責任。
《Cue十傑》第三季 ep.03 | ft.楊勝凱
第55屆十大傑出青年:楊勝凱 ,出身技職體系,用精湛的果雕技術站上世界舞台。秉持「料理會使人感受到幸福」的理念,藉著投入教職,將這份精神得以傳承!
News
[ 所有文章 ]-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四季 ep.12 | ft.劉皓
蝶釀永續創辦人:劉皓Holly,剩食問題逐步被各界重視,「Baked Tipsy蝶釀永續」為全台第一家利用食物升級再造技術去解決剩食議題的社會企業。讓所有人透過「吃、喝」來做永續!
-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四季 ep.11 | ft.王健宇
偏鄉學子圓夢公益協會:王健宇常務監事,擔任偏鄉畢冊圓夢計劃的攝影師,「畢冊圓夢計劃」讓那些孩童逐步向都市前進的求學道路上,依然能留下這份兒時的回憶!
-
《Cue十傑》第四季 ep.10 | ft.劉麗紅
第43屆十大傑出青年:劉麗紅,佳音電台廣播主持人及節目製作人,身為一位身障朋友,卻勇於挑戰生活!曾獲得第57屆廣播金鐘最佳單元節目獎、入圍第14屆金曲獎最佳演唱獎等。生涯至今獲獎無數。帶你一起來認識這位生命鬥士~
-
《Cue十傑》第四季 ep.9 | ft.龔建嘉 鮮乳坊
第56屆十大傑出青年:龔建嘉,台灣鮮乳品牌鮮乳坊創辦人,同時也是一位獸醫。他是如何讓鮮乳坊從群眾募資階段一路成為台灣知名的鮮乳企業?一起在節目上聽聽阿嘉的理念與願景吧~
-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四季 ep.10 | ft.王紀璿 8209團隊
8209團隊隊長:王紀璿。用藝術文創幫助偏鄉國中學生認識到自己與家鄉的價值,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力~
-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四季 ep.9 | ft.黃柏齊
星芽社會企業執行長:Alvin黃柏齊。創立Jooin Now 平台,讓企業與NPO成為ESG共好的最夥伴~共創社會永續價值!跟著Alvin來認識星芽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如何變成「企業」和「非營利組織」之間的橋樑呢?
-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四季 ep.8 | ft.邱如韻
全球僅百來位的罕見職業:品水師。原來日常喝的水也有大學問!跟著Diana帶我們認識各式各樣的飲用水,一起找出最適合你喝的水吧~
-
《Cue十傑》第四季 ep.8 | ft.曾祥非
第55屆十大傑出青年:曾祥非,目前為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,在認知與知覺心理學、心智意識與腦科學領域深耕許久,對於台灣在刑事案件上採用的測謊測驗和技術也有相當豐富的著墨。
-
第62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結果公布
今年第62屆十大傑出青年選拔結果在9月23日公布,由主辦單位青商會張建焜總會長、與評審主任委員林佳龍先生共同公布當選人名單。
-
《職人Show自己》第四季 ep.7 | ft.王如璇 島語實驗室
透過教育行動創造文化友善的環境,給予所有孩子文化教育的學習機會。讓大眾看見國際化與本土化其實是可以共存的,甚至還能相輔相成。